燈花是一個被時代邊緣化的人物。她在新舊時代更替時,封建舊時代將要遠去,卻依舊保留著封建時代的裹腳陋習。她是邁著這雙“小腳”走出封建時代的??梢哉f,她不僅被傳統(tǒng)封建陋習壓迫著雙腳,思想上也被傳統(tǒng)婚嫁觀念荼毒著?!翱朔蛎睅缀醢殡S著她的一生。封建社會被取代,她留下來一雙封建的“小腳”,她的“小腳”與生活格格不入。她的生活停留在了鍋碗瓢盆、針織女工之中。正如“燈花百結(jié),亮了又暗”,她經(jīng)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等等。她的一生是堅韌的,歷史是她整個生命歷程的畫外音。
同時,《長河之燈》也一樣不失為一部充滿贛南客家特色的作品。作者有意對贛南民俗文化進行記錄與介紹,讓這部小說充滿了贛南特色。地域特色是許多作家小說敘述的特色與風格,這讓多數(shù)小說都帶上了地域色彩,成為了某個地方的特產(chǎn)。莫的大多數(shù)小說是以其老家高密為背景的,余華自述道,他寫作的時候就像是回到了海鹽。他的《第七天》《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總給人一種濕漉漉的感覺,這或許也是海鹽氣候留在其作品中的痕跡?!堕L河之燈》整體敘述風格是干凈爽朗的,這或許是贛南氣候在文本中的蹤跡。作者在給人物命名的時候,也注意到了那一代人的姓名特色?!八忸^”這一名字的由來是蒜頭出生的時候,撿狗恰好在洗蒜,便隨口取了這樣一個名字。“燈花,蒜頭,書聲,北斗”等等都是日??梢姷氖挛锩?,這也透出了那個時代的簡單和純樸。“姆媽”這一稱呼也是和贛南地區(qū)的方相契合的。不管是走船放排,還是燒炭放磚,這些都是那個年代特有的,那是歷史中的生活圖景,也是老一輩人不忍忘卻的。放磚建房的心愿最早是從有財開始的,他死后這個心愿被傳承著,這其實是受到了農(nóng)耕文明長期以來安土重遷的思想影響。土地,房屋被視為安居樂業(yè)的一種象征?!胺课菔钦酒饋淼哪嗤??!比伺c自然的關(guān)系被闡釋的清晰且深刻,這背后也寄托著作者對故土的一份情深,他是熱愛贛南的。
三、波瀾壯闊的農(nóng)村史詩
與國家意志對歷史的滲透與改造相反,民間有其自身的歷史形態(tài)和生活邏輯。民間歷史書寫更多是一種生活的邏輯,他們運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去對某一政策形成自己的理解?!叭漳巷L狗鉆灶”是燈花對大食堂和集體勞動的理解。何氏與喜翠之間的比賽是寫實的,集體勞動在那個年代提升了生產(chǎn)效率。但是,人性在食堂一章被放大。在面對吃食的時候,村民們都眼大肚小,造成了糧食的浪費,大躍進給生產(chǎn)者帶來的狂熱氣息帶來了饑荒。再到文化革命,包產(chǎn)到戶,這些都在作品之中有所反映。河村的村民將批斗看作是唱戲,他們是用生活的邏輯去理解政策,同樣,這些生活的邏輯也成為了民間歷史的基本邏輯。
歷史的參與并沒有給文本的敘述帶來障礙,相反,歷史事件的變動推動著小說敘事?!堕L河之燈》的敘述動力大多數(shù)都是來自時代背景的改變,歷史不斷往前推動,成為了文本的一條暗線?!凹t白區(qū)”時期,有玉幫有銀背豬肉過區(qū)販賣,最后被處決了,燈花一家的生活變得更艱難了。抓丁時期,撿狗與國民黨的斗智斗勇,還有土地解放時期的分田政策,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等等都一步步改變著燈花一家的生活。她以特有的堅韌和善良,應對時代與生活的挑戰(zhàn),成為了一條血脈之河的源頭。
總之,《長河之燈》將國家歷史記憶與燈花家族秘史融合起來,將二者的歷史邏輯接洽,達到了一種圓融的狀態(tài),是一部贛南農(nóng)村波瀾壯闊的改革史詩。當然,我們回望過去,并不是要倒回過去;我們眷戀溫情的家族記憶,并不是要復歸傳統(tǒng),對歷史的眷戀和重新闡釋,讓過去與當下交織,是為了讓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一切,為我們指明超越“當下”的“將來”。(黃日康)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