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的春天,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桌上,徐光啟正專注地審閱著他的《農(nóng)政全書》稿本。當他在一頁紙上落下“糞壅得法,一畝當二畝”的朱批時,窗外突然傳來一陣書童誦讀《大學》的聲音。
那清脆的讀書聲,在江南的煙雨中顯得格外悠揚。徐光啟微微一笑,仿佛這讀書聲與他手中的墨香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氛圍。他抬起頭,望著窗外的稻田,心中涌起一股感慨。
這片土地,承載著中國文人“耕讀傳家”的精神圖譜。大地與書卷,本就是同一部無字天書的兩面。徐光啟深知,農(nóng)業(yè)是國家的根基,而知識則是推動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動力。他的《農(nóng)政全書》,正是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的結(jié)晶。
他想起了北魏時期的賈思勰,那位著有《齊民要術(shù)》的偉大農(nóng)學家。在《齊民要術(shù)》的“耕田第一”篇中,賈思勰詳細描述了火耕水耨的方法,但在字里行間,卻隱藏著“順天之時,量地之力”的深刻哲思。這與《莊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的意境不謀而合。
徐光啟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是如此的深邃。就像河姆渡的先民們,他們在七千年前就開始馴化水稻,將那片沼澤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他們不是與天爭利,而是巧妙地借助四季的力量,讓萬物各得其所。
神農(nóng)氏嘗百草的傳說,也在徐光啟的腦海中浮現(xiàn)。他仿佛看到了那位偉大的祖先,在山林間穿梭,嘗試著各種草藥的滋味。神農(nóng)氏的身影里,藏著“地盡其利”的真諦——不是過度榨取土地,而是讓每一種生物都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