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喜歡編造故事,編造“耀祖”被溺愛的無法無天,最后被“招娣”打敗的故事。
但真實的世界是,獲得了愛的人總是更有自尊,更會愛人,會愛老婆,愛女兒,而沒獲得過愛的人養(yǎng)成了討好型人格,她們自己都沒有自尊,自己都會討好別人,自然也會拉著她的丈夫和女兒去討好別人。
她舅舅是一個好人,但余嬌還是希望他去死,因為余嬌不是好人,張耀祖的世界是美好的,而余嬌的世界是崩塌的,但是如果死一個人,余嬌的世界就不用崩塌了。
如果姥姥死了,她就不用再因為孝道的原因而跟其他表哥表姐攀比誰去姥姥家盡孝的時間更長,就不用總是待在那個對她而暗無天日的地方。
如果舅舅死了,她就不用再去想方設(shè)法、絞盡腦汁的討好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說錯一句話。
如果表妹死了,她就不用總是被比的黯淡無光,總是在人群中當(dāng)那個陪襯,當(dāng)那個用來襯托別人有多優(yōu)秀的笑料。
其實還有兩個人死了,這些痛苦也會改變。
如果她媽死了,她就可以和她媽所有的親戚老死不相往來,再也沒有人會在她不想每周都要去一次姥姥家的時候崩潰大哭——如果余嬌不去,在她姥姥和舅舅眼里,張愛燕生的孩子,就沒有別人的孩子看起來孝順了,張愛燕忍受不了這件事。
或者余嬌死了,這種痛苦也會改變。但余嬌不想死,小時候她不知道她死了她爸媽怎么辦,長大了她有了自己的夢想,就更不想死了。
余嬌從小就知道自己不是個好人,她是個很惡毒的人,她做任何心理測試題都是最擰巴的性格,就連qq空間測試“你是甄嬛傳里的誰”,她測了五遍都是安陵容。
她知道她的痛苦其實來源于她媽和她自己,可她不想讓她媽和她死,而且她是個很蠢的人,她確實不知道如何解決她的蔓延的、深深的痛苦,所以她就想讓無辜的張耀祖死。
媽媽還在電話里說話:“你給你舅舅打個電話,祝賀一下你舅舅,在家庭群里也祝賀一下,然后你最近不是在寫論文嗎,你在你的論文里加幾句歌頌?zāi)憔司说恼儭!?
那種感覺又蔓延上來,喉嚨里像有一塊石頭,心臟也一瞬間就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