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宣政殿內(nèi)的燭火不知換過了幾輪。
眾臣雖疲憊,卻仍是判筆不停。
其間,又陸續(xù)有幾份策問答得出彩的試卷被挑出,呈送到李徹案頭。
李徹一一細(xì)覽,分別給出了‘中上’、‘上’等評價,但再未有如林清源那篇般,讓他毫不猶豫批下‘上上’之作。
其余臣子也是差不多,陛下已經(jīng)給出了判罰標(biāo)準(zhǔn),所以文章不以辭藻華麗為高,而是以觀點取勝,答案大多中規(guī)中矩。
其實也不能怪這些考生,畢竟判卷的人就是官和君,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敢?guī)椭傩樟R官、罵皇帝的勇士畢竟是少數(shù)。
陶潛年事已高,精力已不如年輕人,加之有些老花眼,閱卷速度稍慢。
他揉了揉酸澀的眼角,取過下一份卷子。
剛?cè)胧郑讣獗阌|到卷面空白處有些許異樣的凹凸感。
他湊近燭光仔細(xì)一看,又用手摸了摸,確認(rèn)那是干涸的水漬暈染開的痕跡,使得紙張微微起皺。
“嗯?”陶潛不由得眉頭一皺。
科場規(guī)矩,卷面務(wù)必整潔。
這空白處的水漬,雖未污損字跡,算不得‘大污’,但終究是留下了痕跡,屬于卷面不潔。
若是嚴(yán)按照規(guī)矩,此類卷子即便內(nèi)容尚可,也當(dāng)降等處理。
若遇苛責(zé)之上官,直接判入‘下下’等亦不為過。
“可惜了......”
陶潛心中暗嘆一聲,便欲將這份卷子歸入不合格之列,手腕都已抬起。
然而,就在卷子即將離手的瞬間,他的目光無意間掃過了卷首那三道邏輯題的答案。
四支、朝下、三十九歲。
陶潛的動作瞬間僵住,瞳孔微微一縮。
全對?!
這三道刁鉆古怪的邏輯題,竟全數(shù)答對?!
此次科舉,邏輯題并不直接計入總分,只在兩位考生其他成績完全相同時,作為區(qū)分排名的參考。
但其難度眾人有目共睹,即便是那些策問得了‘上’評的考生,也罕有能三道題全部答對者。
此人邏輯題能得滿分,至少證明其思維敏捷,有急智。
“或許......此子只是不慎污了卷面?”
陶潛心中一動,起了愛才之心,改變了主意。
無論如何,先看看此人的策問寫得如何,再下定論不遲。
他重新鋪開卷子,將目光投向最后的策問部分。
這一看,渾濁的一對老眼如同被磁石吸住,再也挪不開眼。
起初,他還能保持冷靜審閱的姿態(tài)。
但越往下讀,呼吸便越是急促,昏花的老眼越來越亮,持卷的手甚至開始微微顫抖。
文中源自田野鄉(xiāng)間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飽含血淚的控訴與近乎悲鳴的吶喊,毫不掩飾對官僚體系的質(zhì)疑。
一字一句,仿佛帶著千鈞重量,重重敲擊在他這位老臣的心坎上。
這已不是一篇策問,更像是一篇為民請命的血書!
讀到激憤痛切之處,陶潛仿佛能看到那書寫者一邊流淚一邊揮毫的模樣。
而那卷面上的淚痕,此刻在他眼中,已不再是污跡,而是至誠至性之情的烙印。
“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