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就讓孫志新覺得自己做再多的事都值回了票價,或者說收獲得更多,因為物品有價,唯有情義才是無價,一圈用來保護的荊棘叢代表了很多美好的東西。這些史前人類很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更懂得在粗魯愚昧的外表下生就一顆尊重生活與他人的心。孫志新目光溫暖的看著它們,又一次覺得這一次的穿越實在是上天莫大的恩賜!
眼光又看到荊棘圈外頭有些凌亂放置的各式陶藝制品,觀其手工多半是出自族里的小孩。估計是早上看到了這些陶胚后覺得好玩,一個個就捏著玩,然后隨便的棄在了這里。他們不敢去動孫志新的粘土,只隨便掏了泥巴來捏這些小玩意兒,它們之中絕大多數(shù)都捏成了四不像,只有少數(shù)還挺不錯,。
懷里別人對待自己的勞動成果那樣珍視的心態(tài),孫志新微笑著將那些小東西收進荊棘圈內(nèi),反正就是附帶著燒一燒,想必這些孩子見了最終的成品以后會很高興。
到了中午時分,怕陶胚被陽光曬得開裂,孫志新就用毛皮蘸了水涂到它們的表面防止出現(xiàn)裂紋。晾曬的時間大約要花個幾天,最后等干硬得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燒制。
接下來的事就準備燃料,孫志新仔細思考過后覺得以目前情況來說燃料最好是準備兩種,一是干柴,二是用干柴做出來的木炭。
其中的原理是很有講究的,首先,單純?nèi)紵静?,溫度達不到粘土結晶化的溫度,它需要800至1200的溫度,而普通的木柴燃只有420度左右。將木柴變成木炭,它燃燒時發(fā)出熱量的潛力非??捎^,合適的爐膛很輕易的就能讓火炭燃燒時達到1000度以上。關于這方面的佐證資料有很多,中國古代用它來煉鋼溶化生鐵就足以證明了它在這方面的潛力。
但燒陶又需要大火鍛造,因此木柴也是必需的,更可以防止升溫太快而炸裂陶胚。因此投烯料的過程應該是木柴-木炭-木柴。如此考慮燃料的投放結構相對來說比較全面,同時它們會在悶燃期以及大火煅燒期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不同的時期呈現(xiàn)不同的化學作用,最后得到品質(zhì)優(yōu)良的陶器。
孫志新自己也知道,由于整個燒陶一事的長期籌劃準備,以及自己的做事容易半路出岔子的跳脫毛病,中間已經(jīng)浪費了很多時間。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時間經(jīng)不起消耗,所以他的計劃得改改,到了真正燒窯的時候不說一窯能出多少精品陶器,但接近中上品的目的最好要達到。這樣無論使用還是以后用來交換,才不致于出岔子。
接下來的幾天孫志新無視泰格的抱怨和納魯欲求不滿的眼光,每天除了兩人搓陶胚的時間允許呆在自己帳蓬里,其它時候除了吃飯必須要趕走這兩個家伙,不然以自己心軟的毛病,有這兩個禍害在的話,他什么事都干不好。為此他甚至還去請動了奧瑞克智者,讓他老人家出面來幫自己趕走這兩個總是賴在自己帳蓬里不肯走的頑固份子。
接著就是燒火炭,要取得它最簡單的辦法是用工具來用悶熄法制得。就是取一個容具,把燃燃著的干柴放進去,蓋上蓋子隔絕空氣,木柴就會在里面悶燃到空氣耗盡,得到極具燃燒潛力的木炭。整個過程其實不難,古中國明清時代連大戶人家的丫頭都知道用廣口罐子采用這種辦法制取用來在冬季取暖用的木炭。
只是可這兒會根本沒有合適的工具,罐子這玩意兒還沒有燒出來呢,整個制炭的過程就流入一種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整個情況也從側面表面出了實用容器出現(xiàn)的必要性,缺少了這些必要的生活生產(chǎn)工具,已經(jīng)嚴重的限制了兩邊部族的長展。
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此路不通孫志新索性采用埋坑式的方法制取木炭。挖一個大坑,將木柴全堆進去點然,然后蓋土蓋沙悶熄它,從而到到不完全燃燒的木巖。這樣的壞處是工作量大,成功率低,浪費木柴的量也比較多,同還得多走一步進行挑選木炭的工序,因為整個法子太粗糙,良品率肯定低。不過這樣也有一好處,就是一次性可以制很多。
第一天孫志新領著一幫小鬼干這話,差點沒把大伙兒累死。第二天繼續(xù)拼命,孫志新快要瘋了,完全沒預料到勞動量會這么的大,要不是部族的孩子無論男女都不是什么嬌弱的貨色,他還真干不下去。第三天,解放,猛男兄塔里木從采集桄榔的營地那邊回來支援了,孫志新才看到了曙光。
果然,猛將兄出馬,一個頂倆……錯了,他一個能頂十個!木炭的產(chǎn)量這才慢慢累積起來,到達第六天的時候,泥胚差不多已經(jīng)晾曬干,木巖的堆積量也達到了可以燒一窯陶器的量。
第七天,送走了納魯和泰格去打獵,孫志新終于痛下決心:今天就要燒陶,成功與失敗,絕對不能再拖!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