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之路,就如同攀越蜀道一般艱難。途中或許會有巉巖阻路,但我們豈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棄杖而返?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希望。
韓非子筆下的蔡桓公,在扁鵲三見時諱疾忌醫(yī),終至病入膏肓。這則寓暗合《周易》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箴。如同蘇州繡娘修補古畫,面對蟲蛀處非但不遮掩,反以盤金繡勾勒殘缺,將遺憾化作別樣風韻。改過如同龍泉鑄劍,淬火時的裂紋恰是花紋鋼的精魂所在。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因筑堤傷及百姓田地,當眾焚毀自己的《錢塘湖春行》詩稿。這種刮骨療毒的勇氣,恰似《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的智慧。正如敦煌畫工修復壁畫,不懼揭去表層金箔露出前朝舊繪,在時光的斷層里見證藝術的永恒。真正的修行者,向來敢于直面丹爐中的殘渣。
長江奔涌千年,不改東流之志;黃河九曲十八彎,終向滄海而行。觀歷代青瓷開片,那些看似瑕疵的冰裂紋,實則是窯火饋贈的獨特語。人生在世,當如景德鎮(zhèn)窯工對待窯變——不因釉色暈染而封窯,不為器型微瑕而棄土,在火與土的對話中,淬煉出生命的鈞瓷異彩。
喜歡華夏國學智慧請大家收藏:()華夏國學智慧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