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晨鐘在清晨時分撞響,清脆的鐘聲穿過薄霧,回蕩在整個城市的上空。這鐘聲仿佛是一種召喚,喚醒了沉睡中的人們,也喚醒了唐太宗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覺悟。
唐太宗站在兩儀殿中,凝視著眼前懸掛的魏征的《十漸不克終疏》。這篇諫如同一把利劍,直直地刺向他的內(nèi)心,讓他感到如芒在背。每一句話都如同一記重錘,敲打著他的靈魂,提醒著他曾經(jīng)的過失和不足。
這些諫在朱雀門的穿堂風中被反復摩挲,仿佛經(jīng)歷了歲月的洗禮,變得更加深刻和有力。它們穿越了時間的長河,最終在青史中淬煉成了“以銅為鏡”的明悟。
唐太宗回想起自己曾經(jīng)血洗玄武門的那段歷史,那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污點。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魏征這樣的忠臣,不斷地用諫來警醒他,他才能夠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努力去改正。
如今,他站在洛陽宮中,手持著這篇奏疏,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著。他的姿態(tài)就像良渚玉匠面對璞玉時的謙卑,小心翼翼地琢磨著每一個字,生怕錯過其中的深意。
真正的圣賢之道,并不在于擁有永不犯錯的金剛不壞之身,而是在于有勇氣面對自己的過錯,并通過刮骨療毒般的自我反省來照見本心。唐太宗明白,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明君,帶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
洛陽東市的刑場上,嵇康撫奏《廣陵散》的余音未絕,三千太學弟子跪求的聲浪已掀翻司馬氏的冠冕。竹林七賢以青白眼丈量世俗,卻在阮籍的窮途之苦里暴露剛極易折的命門。正如宋代鈞窯的窯變釉色,過分追求天青月白的純粹,反而會在開片時崩裂萬千傷痕。這種以孤高為刃的處世哲學,終究在魏晉風流的血泊中顯影出剛者易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