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者心作主人;身體發(fā)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存后世。這句話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兩個重要維度:一是心靈作為主宰的內(nèi)在修養(yǎng),二是精神超越肉體的永恒價值。這兩者構(gòu)成了人生的完整意義,指引著我們?nèi)绾味冗^有限的生命時光。
心靈是人真正的統(tǒng)帥,五官只是執(zhí)行命令的仆從。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時提出心外無物的哲學命題,正是認識到心靈對認知世界的主導作用。盲人音樂家阿炳創(chuàng)作出《二泉映月》,貝多芬在失聰后譜寫《第九交響曲》,他們用藝術(shù)證明:當心靈足夠強大,肉體的缺陷無法阻擋精神的翱翔。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正是這脆弱的軀體中蘊含著無限的思想力量,讓人類超越其他生物。明代思想家王艮每日三省吾身,清代名臣曾國藩堅持寫日記反省,他們都在踐行著心作主人的修養(yǎng)功夫。在這個信息baozha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心靈的主宰力,以免在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中迷失自我。
肉體終將腐朽,但精神可以穿越時空。司馬遷遭受宮刑之辱,卻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志向完成《史記》;文天祥面對元朝利誘,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飲鴆赴死前仍與弟子探討靈魂不朽,他的思想至今仍在影響世界。德國詩人歌德在《浮士德》中寫道: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樹常青。這種生命的常青,不是肉體的永生,而是精神價值的永恒。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光彩照人,不是因為顏料特殊,而是其中蘊含的藝術(shù)精神穿越了時光。
心靈的修養(yǎng)與精神的傳承,是應對生命有限性的智慧之道??鬃影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正是通過不斷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來超越時間的局限。宋代張載立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展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精神追求。法國作家雨果說:人的肉體需要很小,但精神需要整個宇宙。當我們培養(yǎng)出豐富的精神世界,就能在有限的時空中活出無限的意義。就像錢學森放棄國外優(yōu)渥生活回國效力,樊錦詩扎根敦煌數(shù)十載,他們用選擇證明: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活出了精神的維度。
當代社會物質(zhì)豐富卻常感空虛,正是因為忽視了心靈的滋養(yǎng)與精神的追求。重拾心作主人的古訓,我們才能在浮躁中保持定力;牢記留名后世的智慧,我們才能在功利中不忘初心。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生命的真諦或許就是如此——用心靈主宰當下的生活,以精神照亮未來的道路,讓有限的生命在無限的精神傳承中獲得永恒。
喜歡華夏國學智慧請大家收藏:()華夏國學智慧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