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過看了一眼張誠那因期盼而緊繃的臉,以及那明顯無法行動的傷腿,沉默片刻,方才緩緩點頭:“也罷。既然你我同仇敵愾,我便送你一程?!?
張誠大喜過望,激動得連連道謝:“多謝恩公!多謝恩公!恩公高義!”
他這才想起再次追問:“還不知恩公尊姓大名?他日教主問起,張誠也好稟明,不敢埋沒恩公義舉!”
“在下秦蛇兒?!?
楊過與張誠在戈壁中跋涉,雖有輕功在身,但背負(fù)一人終究不便,速度大減。
眼見日頭西斜,前路漫漫,楊過心知必須另尋代步。
他目光掃過遠(yuǎn)處一片稀疏的胡楊林,隱約可見幾個蒙古哨騎的身影在林邊休憩,戰(zhàn)馬拴在一旁。
楊過心念一動,對張誠低聲道:“你在此稍候,我去去便回?!?
張誠還未反應(yīng)過來,只見楊過身形一晃,如一道青煙般悄無聲息地沒入林中,其身形之快,讓他這老江湖也暗自心驚,不由得為楊過捏了把汗,緊張地望向樹林方向。
不多時,林中傳來幾聲悶響與馬匹輕微的嘶鳴,隨即歸于寂靜。
張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楊過失手。正焦慮間,卻見兩匹健馬馱著簡單的鞍具,從林中小跑而出,馬背上那人,不是楊過是誰?
楊過牽馬來到近前,神色如常,仿佛只是去林中散了個步。
張誠這才長舒一口氣,隨即忍不住放聲大笑,笑得扯動了傷口也渾不在意,眼淚都笑了出來:“哈哈哈!好!好??!秦兄弟,真有你的!天無絕人之路,這下咱們可快多了!”
他心中對楊過的膽識和身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有了馬匹代步,行程快了許多。
這一行,從張誠的講述中,楊過也對明教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來這明教淵源極深,其教義旨在“懲惡揚善,度化世人”。若遇君王無道、官吏貪酷,致使百姓流離、餓殍遍野,明教弟子便會挺身而起,揭竿造反。其所圖者,非為一派一門之私利,乃是向往“天下之人,皆得飽暖”的太平盛世。
正因如此,朝廷視其為心腹大患,屢屢發(fā)兵圍剿。明教為存續(xù)火種,行事不免轉(zhuǎn)入地下,蹤跡詭秘。久而久之,便被不明就里的江湖正道冠以“魔教”之稱。
張誠談及歷代教主,其脈絡(luò)竟可上溯至漢末掀起黃巾狂瀾的大賢良師張角。及至本朝,最負(fù)盛名的莫過于那位與梁山宋江好漢殺得難分難解的豪杰——方臘。
幾日后,一座險峻的山峰映入眼簾,山勢陡峭,依稀有亭臺樓閣掩映其間,氣象森嚴(yán),正是明教總壇所在。
臨近山門,把守的明教弟子遠(yuǎn)遠(yuǎn)看見兩人兩騎靠近,立刻警覺起來,尤其是看到陌生的楊過,更是紛紛握緊了兵刃。
“來者何人?止步!”為首的小隊長厲聲喝道。
張誠強(qiáng)忍傷痛,在馬背上直起身子,高聲道:“是我!厚土旗副堂主張誠!快開門!”
那弟子認(rèn)出張誠,又驚又喜:“張?zhí)弥?!您……您回來了!可是此人……”他目光依舊警惕地落在楊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