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順天府地方太大,明朝的順天府尹駐在京城內,主管帝都城墻內的宛平和大興兩縣。也就是今天東城區(qū)和西城區(qū)。
城外,順天府下轄的24縣,則專門設立了一個順天巡撫的省級官員來管理。同時,把永平府也劃歸這個順天巡撫來管理。崇禎二年(1629年)又于永平分設巡撫兼提督山海軍務,其舊者止轄順天。
順天巡撫,這是正兒八經的從二品文官。和一省的巡撫是一樣的地位。管理兩個府。
明年也就是崇禎二年,永平府又從順天巡撫治下分出去了,和山海關合并設立山海關巡撫管轄。順天巡撫,仍然只是主管順天府下轄24個縣城。
巡撫衙門就設在遵化城里。
遵化雖然只是薊州下屬的四個縣城之一。但是這里地方不大,卻駐扎了很多的大衙門。
順天巡撫府是省級大衙門。遵化東三十里的三屯營是薊遼總督駐地,薊遼總督是正二品文官,封疆大吏。再加上遵化衛(wèi)衙門,遵化衛(wèi)指揮使是正三品。
城里最小的衙門就是遵化縣衙門了??h官才是七品官。
遵化順天巡撫行院,又稱撫院,都察院公署。規(guī)模非常宏大。
楊凡雖然沒去過,但是也知道那里是遵化最大的衙門。遵化巡撫是東林的人,楊凡和他們不對路。也不愿去走動。
衙門設在遵化城內東街胡同里,即現在的遵化糧食局院內,雖屢加修葺,但隨著事務繁多,官吏逐漸增加,大小仍不適應需要。
因遵化城“開府建節(jié)稱重鎮(zhèn)”。
正德六年(1511年)、巡撫李貢遷于縣城西側守備署,又加以修繕。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溫景葵予以重修。
使其成為“中為堂,五楹;堂之后為軒、為后堂。如堂式為翼室,為東西序,各三楹為吏書所;又后為內署堂。
之前為臺、為廊、為坊、為儀門;門東為土神祠、分牌亭、為寅賓館;門西為射圃,亭為碑亭;又西為燕喜堂;南為大門,門外左、右置官廳,如式”。
圓嘟嘟上臺后,遵化巡撫和薊遼總督一樣,也受他節(jié)制。明年他要提議設立山海關巡撫,把永平府分出去了。目的都是用自己一系的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順天府院現在的規(guī)模,基本都是這次增建、改建后形成的。
其實,真說起來,楊凡的官職在遵化城里真不算什么。
所以,楊凡沒事也不怎么來遵化自討沒趣,這里都是上官。
他的產業(yè)除了遵化城里的興禾冶鐵老廠外,都搬走了,搬到新城去了。
楊凡不知道小胖子,找自己有什么事情。
今天沒有了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