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里,伺候在主子面前的嬤嬤,通常比有誥命的夫人還得臉。
兩個嬤嬤見崔毓瑩三請四邀都不過來,便也來了脾氣。
身穿暗紅色花邊對襟坎肩的嬤嬤怒聲說道:“哼,康妃娘娘聽說崔大姑娘是個率性的,怕她年輕不懂宮內(nèi)禮節(jié),才讓我們兩個老骨頭來教規(guī)矩。哪想崔大姑娘不單是真性情,還難請!二夫人,我二人怕是沒福氣教貴府的姑娘,這就回宮跟康妃娘娘告罪,讓娘娘另請高明!”
圍觀的人面面相覷,這位嬤嬤說話字字珠璣,“率性”是沒有禮數(shù),“真性情”是脾氣大,句句都在指責(zé)崔毓瑩無理。
沈夫人見她說話中氣十足,態(tài)度倨傲,仔細上下打量一番,才反應(yīng)過來,說話之人大有來頭。
她趕緊低聲說道:“阿昭,娘要是沒看錯的話,這位是在后宮榮養(yǎng)的孫嬤嬤。她原是太后身邊的女官,后來又被安排教養(yǎng)長公主,連陛下和皇后娘娘見到都得禮讓三分。你趕緊攔住她,娘去找太夫人。”
孫嬤嬤是宮中的老人,沈夫人年少時常隨母親進宮探望做太妃的姑母,這才認(rèn)得她。
沈夫人一向眼力過人,絕不會認(rèn)錯,沈昭當(dāng)下便知道厲害。
崔毓瑩對已故太后身邊的女官不敬,傳出去可不是她一個人的事,恐怕整個崔家都要受牽連。
康妃將孫嬤嬤請出山,卻不提前說明身份,看來是對崔毓瑩不滿,也存了敲打崔家的心思。
若傳到一向孝順的弘治帝耳朵里,說不定會怎樣聯(lián)想。
崔家大不敬的名聲,怕是要坐實了。
若只針對崔毓瑩,她和母親可以視而不見,但牽連上崔家,就不能袖手旁觀。
她連忙笑容真切地上前說道:“晚輩有眼不識泰山,未認(rèn)出孫嬤嬤,還請嬤嬤息怒。毓瑩今日應(yīng)是忙暈了頭,一時亂了分寸,并非故意冷落您?!?
孫嬤嬤見她認(rèn)得自己,不禁多打量了幾眼。
她身上穿著新進貢的浮光錦,這緞子陛下只賞給皇后和麗貴妃,聽說皇后又賜給大公主。
稍稍思索后,她就猜出這姑娘是誰,于是淡淡說道:“沈小姐雖知曉護短,卻不知道別人領(lǐng)不領(lǐng)情?!?
崔毓瑩自然不會領(lǐng)沈昭的人情,在她看來,宮里的嬤嬤再得臉,也不能大過主子,哪有她上趕著見禮的道理。
“你不必在這惺惺作態(tài),佯裝好人!我雖是皇子側(cè)妃,卻也是有品級有賜封的妃子,還輪不到你教我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