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隆七年農(nóng)歷五月十一,距離當年的芒種還有兩天,趙宋河北當面所有力量高效配合,打了外圍的契丹軍人一個措手不及。
邦媛想的沒有錯,斜軫和蕭撻凜不是傻子意識到那是一次刺殺之后,很快想到宋軍有詐。如果王曾他們運糧直接進城,那么肯定白忙活,可問題是易州緊鄰著就是太行山東麓,中間又流經(jīng)大清河,但沒有這么大的工兵力量阻隔易州城和其中交通。
但盡管如此,斜軫還是做出判斷,就是盡量切斷宋軍的有生力量,畢竟現(xiàn)在他們的正規(guī)軍是用一個少一個。所以他派了騎兵力量繞遠道去阻截楊淮橘,就像當年邦媛跟高桂英分析的那樣,男女同樣著重假騎馬,但女子普遍比男人輕了20斤,長途奔襲下來,馬兒省力氣,自然就能跑得更遠。所以,楊淮橘不但沒有被抓到,而且超額完成了任務。
她回來的時候把渤海大氏跟著出兵的少給弄死了。而協(xié)診派出去的援軍,好巧不巧就在岐溝關和尹繼倫殘部相遇了!
話說李繼倫孤守大名城。好幾個月,宋軍援軍根本達不到。只能勉強走海上運輸從武清港口給運了一點物資,可是隨著滄州也被契丹人攻占。這條線路也給斷了。他最終只能退守大名府元城縣,可是,他雖然是擅長突擊戰(zhàn)的將軍,卻沒有幫原那么長遠的備戰(zhàn)思維,很快就捉襟見肘了。所以這個時候,他不得不放棄大明城,轉(zhuǎn)而投向幫圓,畢竟代王才是趙宋在河北的正統(tǒng)。尹繼倫去投奔她,并不算是失節(jié)。
但代王下了死命,令他棄守大明城可以。但是必須假裝打場敗仗,讓城中老弱有活路。尹繼倫雖覺得大王有些婦人之仁,卻也不敢怎么樣,他現(xiàn)在本錢不多了。而且,作為一個不愿投降的漢臣。他必須尊重正統(tǒng)權(quán)威。
這也導致了他的核心戰(zhàn)斗力更加受創(chuàng),當日晌午,他們遠道而來,正準備和邦媛的信使接應,結(jié)果就遇上了遼軍來戰(zhàn),雙方早已是生死之仇。也不管是不是。既定目標,見個面兒自然是要打的。
岐溝關東北十公為北拒馬河,西臨古運糧河故道,這尹繼倫自東而來,半渡之間被沖殺,帶隊之人又是南院部署謀魯姑,當年徐河之戰(zhàn),他就在尹繼倫手里吃了大虧,如此仇敵相見之后,殺的自然更狠。
遼軍是近距離追擊,宋人則是轉(zhuǎn)移了幾百了里而來,為了維持戰(zhàn)斗力而進行的長距離持續(xù)跋涉行軍,與扔下一切的猛撲行軍根本不是一回事……常規(guī)遠距離行軍,一切都是要以軍隊中的輜重大車為準的,一天行進四十里是常規(guī),所以三國時司馬懿急襲孟達,八天跑了七百里孟達本人都震驚了,更是成了軍事神話,讓諸葛亮都不敢小覷他;但是,當拋開輜重,進入純粹的戰(zhàn)斗模式,那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這種情況下,騎兵可以一個時辰跑出七八十里,步兵可以在一日夜內(nèi)折返兩次渡過淮河,后周時尚且不是皇帝的趙匡胤就有此戰(zhàn)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