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與法是兩回事,從唐朝時期就開始爭論不休,最后乃是柳宗元提議將這儒法并行。
但這樣的案件還真是大宋朝頭一遭。眼看兩位尚書要為一個小官吵起來,趙滋自然得拉偏架,道:“皇子滿月,朕按前朝例子大赦天下,乃是為了皇兒積福。怕他像他哥哥一樣早夭。但若是有犯人因此偷奸耍滑,免去罪責(zé)以后再出來害人,那就不是積福了,而是造孽。昔年長孫皇后就是因此勸諫唐太宗不許大赦天下的。這一次的事情,還是朕做的不夠好,想的不夠周全。”
所謂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趙滋固然有很多毛病,但是作為皇帝,他的擔(dān)當(dāng)感還是讓臣子非常滿意的。
因為是在昭文館面對幾個大臣,而不是大朝會,張齊賢就越過呂端率先發(fā)道:“官家圣明,但也不要對自己太過嚴(yán)苛了。我朝皇室并不茂盛,有了皇嗣,大赦天下,本也是中書門下一起同意的。怎么可以說是您一人的過錯,要有錯也是我等參與決策的人一同分擔(dān)。皇室之事本來就是國事,但是這問題是大赦之令已經(jīng)頒下,而種世衡私自處罰也確實也是真,這件事情要說不大,可卻關(guān)系著我朝《刑統(tǒng)》和皇家尊嚴(yán),所以,臣還請官家慎重考慮?!?
既然你話都這個說到這個份兒上了,趙滋就沒有理由不問道:“那張?zhí)旃僖詾?,?yīng)當(dāng)如何處置種世衡呢?還有那個犯罪的小吏?!?
他這還真不是故意越權(quán)。實際上,北宋實行的是群像制度。除了更好的參與國事。也是為了讓大家相互制約。張齊賢雖然有些觀點和邦媛并不一致,導(dǎo)致趙滋對他也有點意見,但畢竟是個治國良才,在吏部任上兢兢業(yè)業(yè),也算是提拔了不少人。而且大多數(shù)政績都不錯。所以在呂蒙正之前,他就已經(jīng)兼任了副宰相,位在呂端和曹彬之下。
既然是宰執(zhí)天下了,那么這些問題自然就可以和他討論,皇帝發(fā)問了,他也得提出自己的見解。
張齊賢對此倒是不害怕,想了一會兒,答道:“種家子此行為,若往嚴(yán)重里說,是違背了圣旨的。那就算不死,也該是流放之行,但是他的本意和行動都是好的,如此太過嚴(yán)苛。臣的建議是,不妨以毒攻毒,先定他個流放之罪,然后再由官家指出他的功績和此事的不合理之處,特旨赦免于他,或者令他戴罪立功?!?
這主意其實不錯,既可以保全了朝廷的顏面,同時也對種世衡不算太嚴(yán)苛。
至于那個小官吏,張齊賢都懶得說。畢士安則道:“此人犯法在先,本就可惡,現(xiàn)在又借著皇嗣的事情想要逃避懲罰,更是玷污了皇室尊嚴(yán)。種世衡打過之后,朝廷還該按律懲罰才對?!鳖D了一頓又補(bǔ)充道:“臣就乃西北之人,最是知道這種地方民風(fēng)彪悍,若不樹立典型,怕是要出亂子的?!?
原來畢士安是代州云中人,今年也快六十了,他也是歷經(jīng)五代亂世。直到太祖乾德四年進(jìn)士及第,才進(jìn)了大理寺為官,勤于政務(wù),治學(xué)嚴(yán)謹(jǐn),知人善任,大力推薦寇準(zhǔn),在任上又量時制法,依次施行,因此,能說出這番話來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