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看一看成效如何,然后下次再打制時,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情況慢慢改進,保證甲胄和兵器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鳥銃和甲胄的質量越好,你們兩人的待遇便越好,地位便越高?!?
齊正松和江萬山兩人對視了一眼,他們聽明白了陳望話里的意思。
他們當了多年的工匠,現(xiàn)在打制兵器和甲胄基本都有自己的心得。
但是他們……識的字可不多……
記東西,寫方子也不是他們要做的事情。
“我會安排幾名吏員在坊內來做記錄,這些事情不需要你們太過于操心,只要配合就成。”
齊正松和江萬山兩人的情況,陳望自然心知肚明。
“戰(zhàn)場上要用的東西容不得半點的馬虎,無論是鳥銃還是甲胄我都要最好的?!?
“你們所做的東西好壞,在戰(zhàn)場之上決定別人生死?!?
“鳥銃要是做的不好,炸了膛輕則殘疾,重則當場斃命,甲胄做的差也是一樣,所以能做最好就最好。”
陳望站起了身來,看著一眾停下了工作,都老實的呆站在原地的一眾工匠。
歷史上明朝對于武備的質量要求其實很嚴格,無論工部還是各地衛(wèi)所,造出軍器都要注明是某部、某衛(wèi)、某所、某年、某季成造字樣,事后還需造冊,以便隨時查考,責任到人。
但是再好的規(guī)定,也需要有人去執(zhí)行。
明末這個時節(jié)上下貪墨成風,官場之上黑暗一片,鳥銃和甲胄的質量可想而知。
因此在對陣接敵的時候,明軍往往極為吃虧。
在面對流寇的時候,明軍軍械還能夠占優(yōu),但是一遇到身披堅甲手持重弓的清兵之時便就全露了餡。
要是鳥銃堪用威力足夠,二三十步的距離,就是穿著三層的重甲的白甲兵也要扛不住鳥銃的轟擊,更不用提那些普通的披甲人和馬甲兵了。
要是甲胄合用,件件皆有三百五十七片甲胄,戰(zhàn)陣搏殺之間又怎么會那么快的落入下風。
“軍器局內出產的所有軍械,無論是鳥銃還是甲胄,都按照以前的標準,造冊登記,刻字為證。”
“日后無論是什么軍械出了問題,制作的工匠都要負責?!?
陳望語氣嚴厲,在這一點上他不會做任何的讓步。
“因為軍械質量問題以致于軍兵受傷者,一應治療費用皆由軍械制作工匠承擔,難以維生者也由軍械制作工匠接濟,同時根據(jù)傷亡輕重追責?!?
“因為軍械質量問題以致于軍兵死亡者,制作工匠處以死刑。”
“你們兩人作為匠頭和主事也需要負上管理的責任。”
工坊之中的氣氛因為陳望的話語幾乎陷入了凝固,工坊之中爐火旺盛,但是眾人都趕到了絲絲的寒意。
“別怪陳某無情,他們跟著陳某舍生忘死,上陣殺敵,陳某能夠做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能夠活下來……”
陳望停頓了一下,目光轉向只能在一旁的唐世平。
“你是上過戰(zhàn)場的人,你知道軍械的重要性。”
“軍器局如今由你分管,武器甲胄要是出了質量的問題,你也需要負管理責任?!?
唐世平心中一凜,低眉垂首道。
“承蒙將軍看重,卑職必然盡心盡力,絕不疏漏?!?
工坊內的氣氛略微沉悶,陳望自然也是察覺到了情況。
不過有些話該說的還是要說,緩安慰了一番齊正松和江萬山之后。
陳望便帶著唐世平離開工坊,他站在工坊里面,工坊里面的這些人心理上都會有極大的負擔,根本沒辦法安心工作。
“軍器局的事情,這些時日你多上心一些?!?
陳望踏出了軍器局的大門,眼前一下開闊了許多,而后向著唐世平叮囑了一聲。
而后便沒有再讓唐世平再跟著,而是帶著一眾騎兵,順著河水向著石泉城外營兵的駐地之中徑直奔去。
這次到軍器局之中的查看,有不少的問題需要解決。
武備的制作太過于緩慢,軍器局倒是可以擴招,但是人數(shù)肯定不能太多。
人數(shù)不能擴大太多,那么只有從生產的工藝去下手。
以鳥銃舉例,鳥銃的制作難點在于銃管的制作。
制作銃管之時,需先準備一根圓柱體的鋼芯做為冷骨。
然后制做銃管所需的熟鐵燒至紅熱,同時還需將燒至一定溫度的坯料取出。
而后工匠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敲擊在鋼芯上,卷成一根鐵管。
敲打銃管時,打一段就需要把里面的冷鋼芯抽出一段用水冷卻,以防止銃管和冷鋼芯連在一起。
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而且必須要盡可能的薄厚均勻。
超過三尺以上的長銃都是是一節(jié)節(jié)焊合的,所以在做好了幾段銃管后,還需要將他們一節(jié)節(jié)焊合起來。
這里又是關鍵,如果工匠的技藝稍差一些,焊接的好壞是制銃成敗的關鍵,焊接不好的鳥銃極易炸鏜。
做完了上方的一系列事情之時,才僅僅只是開始,最后還需要鋼錐鉆出銃鏜,而銃鏜的制作便制作鳥銃之時耗時最長的工序。
鉆頭與挫刀一般都是用的墮子鋼,而墮子鋼的鋼性并不很硬,鉆膛困難。
所以制造鳥銃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鉆銃膛,刮膛銃。
目前改革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水力,此前在視察的時候,陳望就查看了漢水是否可以利用。
改用水力,做出銃床的話,一根銃管要是快的話,可能不要十天就能做出來。
現(xiàn)在看來,漢水的水流在石泉這一段還算穩(wěn)定,還算可以利用。
只是要是想要更加穩(wěn)定的話,或需要營建蓄水池。
陳望對于歷史很了解,但是對于很多機械上的東西卻并不怎么了解。
水里鍛錘、高爐煉鋼這些他都不甚清楚。
不過他記得一本書,一本對于他現(xiàn)在的情況很有幫助的書——《遠西奇器圖說》。
《遠西奇器圖說》是天啟七年出版的書籍,在此時的沿海地區(qū)應當能夠獲取。
總共分為三卷,前面兩卷偏重于理論。
其書講重力,重心,比重等概念,解釋杠桿,滑車,輪軸、斜面等原理。
以圖說明應用原理及其起重、提吊等器械用法。
第三卷則是介紹西方的機械,光取水的工具就有虹吸、鶴飲、龍尾車等等。
各類水力、風力、畜力機械都有,齒輪傳動廣泛運用,全書圖文并茂,解說分明。
共繪起重十一圖,引重四圖,轉重二圖,取水九圖,轉磨十五圖。
解木四圖,解石,轉碓、書架、水日晷,代耕各一圖,水銑四圖。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