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府這一邊,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正干勁十足、熱火朝天地聯(lián)手宣傳燕王府學宮的各項事宜,他們忙忙碌碌,跑前跑后,一點也沒有停歇,連喘口氣的功夫都幾乎沒有,整個人就像是被什么推著走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他們讓人走訪各家商號,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學宮的優(yōu)勢,不厭其煩地回答每一個問題,聲音都有些沙啞了,卻依然精神抖擻,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氣。
只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他們兩個人就已經(jīng)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么叫做收錢收到手軟的感覺,那種白花花的銀子、金燦燦的金子源源不斷涌來的滋味實在讓人難以忘懷,心里頭滿是歡喜和滿足,每一次看到那些金銀,心里都像是開了花一樣。
他們每天都要清點好幾遍送來的錢財,手指觸摸到冰涼的銀錠、沉甸甸的金元寶時,嘴角總會不自覺地向上揚起,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原本設定的一百個入學名額,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被搶購一空,一個也沒有剩下,想再要名額也沒有了,就算有人捧著更多的金銀來求一個名額,也已經(jīng)沒有辦法了。
那些來晚了一步的商賈們個個捶胸頓足,懊悔不已,圍著燕王府的大門不肯離去,希望還能有一線轉機,可朱棣和朱允炆也只能搖頭表示愛莫能助。
大明商賈們所擁有的財力實在是遠遠超出了他們之前的想象,這一百個燕王府學宮的入學名額一下子就被全部搶光了,而作為交換,他們收到了價值高達五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和金燦燦的金子,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樣高,閃閃發(fā)光,讓人看了就心動。
這些錢財整齊地碼放在庫房里,需要好幾個人才能抬得動一箱,光是清點就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如果只是平常普通的什么消息,那或許還能隱瞞得住,不讓太多人知道,可是朱棣和朱允炆這次鬧出來的動靜實在是太大了,根本沒有辦法掩蓋住,想遮也遮不住。
就像是大火燎原一樣,迅速蔓延開來。
街頭巷尾,茶館酒肆,到處都有人在談論這件事,就連深宅大院里的婦孺也都聽說了這個消息。
整整五百萬兩的銀子,一百個燕王府學宮的入學名額,這件事已經(jīng)在商賈們中間徹底沸騰起來了,大家議論紛紛,說什么的都有,每個人都在談論這件事,聲音嘈雜得像是集市一樣。
有的人羨慕燕王府學宮能籌集到這么多錢財,有的人則在猜測這些銀子會用在什么地方,還有的人已經(jīng)開始打聽下一批名額什么時候開放。
在做買賣的商賈這個圈子里,消息向來都是傳得非??斓?,一個人告訴十個人,十個人再告訴一百個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
很快,燕王朱棣和皇孫朱允炆聯(lián)手辦了一個燕王府學宮,賣出去一百個名額賺了整整五百萬兩銀子的事情就傳遍了整個應天府的大街小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街邊的小販都能說上幾句。
那些賣菜的、拉車的、開茶館的,都在津津樂道這件事,仿佛自己也參與其中
普通老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后,全都一片嘩然,紛紛議論起來,都感到十分驚訝,覺得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仿佛天方夜譚一樣。
他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么多錢,光是聽著這個數(shù)字就覺得頭暈目眩,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其實在這件事發(fā)生之前,朱煐從商賈們手中在短短幾天之內就以重新開辦稷下學宮的名義,賣出了十個稷下學宮的名額,籌措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用作湖廣地區(qū)賑災的糧款,那件事就已經(jīng)轟動了整個京城!
大家都在談論,街頭巷尾都在說這件事,熱鬧得像是過節(jié)一樣。
當時就已經(jīng)掀起過一陣議論的浪潮,人們都在驚嘆朱煐的手段和魄力。
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
這個數(shù)字反復被人們提起,每一次說起都伴隨著搖頭感嘆和難以置信的表情。
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普通人想都不敢想能有這么多錢,就連做夢也夢不到這么多銀子,仿佛那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有些老人拄著拐杖,瞇著眼睛計算著這得是多少畝地、多少間宅子,算來算去也算不明白。
再加上朱煐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作為整個事件的核心主人公,更是給這件事情增添了許多無與倫比的傳奇色彩,讓故事變得更加吸引人,更加讓人津津樂道,每個人都想多聽一些關于他的事情。
他的年紀、他的出身、他的經(jīng)歷,都成了人們茶余飯后最好的談資。
是的,確實是這樣。朱煐在民間百姓的眼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了一位傳奇人物,大家提到他都忍不住要多說兩句,仿佛他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提起朱煐的名字,立刻就能引來一群人圍攏過來,七嘴八舌地補充著自己知道的各種細節(jié)。
而他之所以會成為傳奇人物,是由好幾個原因一起造成的,不是單一的原因,每一個原因都像是拼圖的一部分,最終拼成了一個完整的畫面。這些原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他在民間的形象。
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背后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有意地推動這件事的傳播,讓越來越多人知道,這股力量悄無聲息卻又無處不在。這種推動不是明目張膽的,而是潛移默化的,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這些信息。
這股力量不用說,自然就是來自老朱的推動,是他默許甚至鼓勵這樣做的,沒有他的允許,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老朱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但實際上一直在關注著這件事的進展,時不時地會過問一下。
朱煐的真實身份只有老朱和作為發(fā)現(xiàn)者的蔣瓛兩個人知道,其他人都被蒙在鼓里,就像是被一層厚厚的迷霧籠罩著。這個秘密被保守得很嚴密,連宮里的太監(jiān)宮女們都毫不知情,只是覺得這位新晉的侯爺很受皇上器重。
除了老朱和蔣瓛之外,再也沒有任何人知道,這位在朝堂上的中興侯,朱御史,居然會是大明王朝流落在外多年的皇長孫,也就是很多年前就已經(jīng)生病去世的老朱的嫡長孫朱雄英!
這個秘密就像是埋藏在最深處的寶藏,不為人知。每次老朱看著朱煐的時候,眼神總是很復雜,既有欣慰,又有愧疚,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整整十年之前的那個夜晚,朱雄英去世后停靈,然后準備入葬,可是就在入葬的當天,他的尸體卻不翼而飛,怎么也找不到了,就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仿佛從來沒有存在過。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很快就被壓了下去,知道內情的人少之又少。
老朱知道后非常憤怒,立刻下令封鎖所有消息,而為了能夠徹底地封鎖住消息,老朱甚至不惜把知道這件事情況的所有相關的人全部處死,只留下蔣瓛一個人,讓他在暗地里偷偷查探朱雄英尸體的去向,不放過任何線索,就像是尋找失落的珍寶一樣。
那些被處死的人到死都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錯,只能含冤而終。
蔣瓛這一查就查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原本他都快要放棄了,老朱也差不多已經(jīng)放棄了希望,覺得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了,就像是石沉大海一樣,再也無法找回。
這十年里,蔣瓛走遍了大江南北,詢問了無數(shù)人,卻始終一無所獲,仿佛朱雄英真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誰能想得到,就在幾個月前的朝堂殿試上,朱煐憤怒地指責文武百官,更是和老朱激烈地爭吵起來,場面一度十分緊張,仿佛隨時都會爆發(fā)更大的沖突。
當時在場的官員們都嚇壞了,一個個低著頭不敢出聲,生怕被牽連進去。
以老朱那種暴躁的脾氣自然是不能忍受這樣的事情,于是當場就把他打入了天牢,并且還準備要誅滅他的九族,一點也不留情面,就像對待敵人一樣冷酷。
大家都以為朱煐這次必死無疑,連后事都替他設想好了。
而就在老朱讓蔣瓛去調查朱煐九族之人的時候,這一調查,卻意外地查出了朱煐的真實身世,讓人大吃一驚,仿佛揭開了一個驚天的大秘密。
蔣瓛當時也是震驚不已,反復核對了多次才敢確定這個事實。
那半片和嫡長孫朱雄英一同消失不見的金鎖,被蔣瓛從朱煐隨身攜帶的包裹里翻了出來,蔣瓛立刻就對朱煐的身份進行了更加細致深入的調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就像是在破解一個復雜的謎題。
他走訪了朱煐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詢問了每一個可能知道內情的人。
最終確定了朱煐就是十年前莫名失蹤的朱雄英本人,這個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仿佛命運的齒輪在不知不覺中轉動了一圈。
老朱得知這個消息時,先是愣了很久,隨后老淚縱橫,嘴里不停地念叨著什么。
老朱和蔣瓛經(jīng)過多次試探之后,認為朱煐是在十年前得了失魂癥,所以忘記了以前的事情,對自己曾經(jīng)是誰一無所知,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朱煐對自己的身世一無所知,表現(xiàn)得完全像個陌生人。
在這之后,朱煐展現(xiàn)出來的性格脾氣,以及他擁有的能力和天賦,都遠遠超出了老朱之前的預料,讓他又驚又喜,仿佛撿到了一個無價的寶貝。
老朱常常在私下里感嘆,說這孩子雖然失去了記憶,但卻變得更加出色了。
就在滿朝文武大臣都還在討論著大明未來的儲君會是朱允炆還是朱允熥的時候,老朱心里面已經(jīng)默默地確定了大明未來皇帝的人選,不再猶豫,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未來的光明。
這個決定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只是默默地觀察著,等待著合適的時機。
是的。儲君就是朱煐,大明未來的皇帝就是朱煐,這一點老朱已經(jīng)認定了,就像是鐵板上釘釘一樣,不會再改變。
雖然朱煐自己還不知道這個事實,但老朱已經(jīng)在暗中為他鋪路,為他掃清障礙。
而這次在暗地里推動宣傳朱煐的事情,就是老朱在給朱煐提前制造聲勢,為他將來做準備,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像是建造一座高樓,必須先打好地基一樣。老朱知道,要想讓朱煐順利繼位,就必須讓他在民間建立起足夠的威望。
應天府,京城,在老朱的眼皮子底下,要是沒有他的默許,任何人都別想掀起任何的浪花。
沒有任何小動作能夠瞞得過老朱的耳目
那些無所不在的錦衣衛(wèi),他們時刻監(jiān)視著一切,就像是一張無形的大網(wǎng),籠罩著整個京城。每一個官員、每一個商賈、每一個百姓的行舉止,都在他們的監(jiān)視之下。
至于第二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原因與朱煐本人的經(jīng)歷和表現(xiàn)密切相關,是他能夠成為傳奇人物的內在因素。
除了老朱在暗中的推動之外,朱煐的身世以及他進入朝廷之后的種種所作所為,本身就太具有話題性和傳奇色彩了,讓人忍不住想探究更多!就像是一本精彩的小說,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翻下去。
他的每一個舉動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他的每一句話都能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他剛剛進入朝廷就直接和文武百官展開激烈的辯論,更是當面直接懟老朱,以至于剛入朝第一天就直接被打入了天牢,處境十分危險,差點就丟了性命,就像是走在懸崖邊上一樣。
這件事在當時傳得沸沸揚揚,大家都覺得這個年輕人不是瘋了就是有什么天大的倚仗。
哦不,準確一點說應該是他還沒有正式進入朝廷,畢竟那個時候朱煐剛剛參加殿試,還沒有被授予官職,只是一個考生而已,卻已經(jīng)掀起了如此大的波瀾。
一個還沒有官職的考生敢在殿試上當面頂撞皇帝,這在大明開國以來還是頭一遭。
再就是朱煐的成長經(jīng)歷,他出身于社會底層,完全靠著自學才能達到如今的成就,被封為侯爵,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卻做出了這樣讓人驚嘆的成績,讓所有知道他的人都為之咂舌,感到不可思議,覺得這簡直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就像是一個奇跡一樣。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平民一躍成為朝廷重臣,這種跨越太大了,讓人難以置信。
而第三個原因,也就是朱煐本身在民間百姓心中的地位了,這一點也不容忽視,就像是隱藏在深處的暗流,雖然看不見,卻有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
朱煐本人或許在民間沒有什么特別的地位,可是他的作品有啊,而且地位很高,深受百姓喜愛,就像是那些流傳千古的名著一樣,被人們口口相傳。
他的作品被廣泛傳播,幾乎家家戶戶都知道。
他小時候寫下的三國演義在說書人的口中可是養(yǎng)家糊口的寶貝家伙事兒,而寫出三國演義的朱煐,說書人簡直要把他供起來,日日上香那都不算過分的事情,對他十分敬重,就像是對待祖師爺一樣。
每個說書人在開講前都要先拜一拜朱煐的畫像,祈求今天能有個好收成。
綜合以上這幾個原因之下,朱煐在民間的聲望可以說是如日中天,非常高,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耀眼奪目。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無論是官員還是平民,提到朱煐都會豎起大拇指。
一個本身就充滿傳奇性的人物再度做出了傳奇性的事件,在短短幾天之內就從商賈手中賺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萬兩銀子,自然這樣的消息根本不需要怎么去宣傳,就會變成民間百姓茶余飯后最喜歡談論的話題,一聊起來就停不下來,仿佛有說不完的話。
人們會添油加醋地講述這件事,使得故事變得越來越傳奇。
說書人就更不用說了,把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情改編成話本故事正是他們的專業(yè)特長,他們最擅長這個了,就像是廚師烹飪美食一樣,熟練自如。
他們會根據(jù)聽眾的喜好調整故事的細節(jié),讓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于是幾十個不同版本的朱煐為了給湖廣百姓籌集銀兩,重新開辦稷下學宮的事跡就被改編成了各種各樣的話本,從說書先生的口中不斷流傳出來,傳遍大街小巷,每個人聽到的版本可能都不太一樣,就像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枝葉,各有各的形狀。
有的版本把朱煐描繪成神仙下凡,有的版本則強調他的智慧和謀略。
而朱棣和朱允炆開辦燕王府學宮的名聲不脛而走,傳播的速度如此之快,自然也是托了朱煐的福
原先百姓們的注意力就在這上面,結果稷下學宮的事情還沒有完全停歇,朱棣和朱允炆就開辦了燕王府學宮和稷下學宮打擂臺,更是在幾天時間里就籌集到了整整五百萬兩銀子,比朱煐籌得的還多,這又引起了新一輪的討論,就像是火上澆油一樣,讓話題更加熱烈。
人們開始比較這兩個學宮哪個更厲害,哪個更有前途。
立刻百姓們就有了新的談資,茶余飯后,應天府里不少的百姓在閑暇時就開始爭論,到底是燕王府學宮更好還是稷下學宮更優(yōu)秀,大家各執(zhí)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像是爭論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哪個更亮一樣,沒有結果。
這種爭論隨處可見,在茶館里、在街頭上、在集市中,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討論這個話題。
燕王府學宮后來居上,總共從商賈手中籌集到的銀兩比稷下學宮甚至都還要更多,于是就有不少人看好燕王府學宮后來居上,成為大明的第一學府,覺得它更有前途,就像是一匹黑馬,突然沖到了前面。
這些人認為燕王府學宮有燕王和皇孫聯(lián)手支持,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老朱曾經(jīng)金口直斷說過未來大明的第一學府就是稷下學宮,可是畢竟眼下稷下學宮也還沒有正式開辦起來,一切都還是未知數(shù),所以燕王府學宮并非是沒有機會超越它,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就像是賽跑一樣,還沒有到終點,誰也不知道誰會贏。
這種不確定性讓爭論變得更加激烈,也讓整個事件更加引人關注。
而看好稷下學宮的人自然也是更多一些,畢竟它的名氣更大,就像是一棵大樹,根深蒂固。這些人認為稷下學宮有朱煐這個傳奇人物坐鎮(zhèn),又有皇上的支持,肯定能辦得更好。
畢竟稷下學宮是第一個創(chuàng)辦的,名聲也更加響亮,具備先發(fā)優(yōu)勢,更容易吸引人才,這是它的長處,就像是先開的花,更容易吸引蜜蜂。
很多人都還記得朱煐當初創(chuàng)辦稷下學宮時的盛況,那種萬人空巷的場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夏日的蟬鳴聲依舊不停地響起,一陣接著一陣,不絕于耳,吵得人有些心煩,仿佛永遠也不會停止。
這聲音從早到晚,從不停歇,讓人在炎熱的天氣里更加焦躁不安。
早晨的微風吹過大明的朱雀大街,帶來一絲涼爽,讓人感覺舒服了一些,仿佛能吹走所有的煩惱。
這風輕輕拂過臉龐,帶走額頭的汗珠,給人片刻的清涼。
平整的石板路上,行人來來往往,個個行色匆匆,為了生活而奔波,不敢停下腳步,就像是被什么追趕著一樣。
有挑著擔子的小販,有騎著馬的官員,有步行的百姓,組成了一幅繁忙的都市畫卷。
和后世一樣,作為普通的老百姓,想要在應天府這樣的大明超一線城市里生活得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普通老百姓竭盡全力去努力活著,不敢有絲毫松懈,每一天都要拼盡全力,就像是在走鋼絲一樣,稍有不慎就會掉下去。
房租、糧價、柴米油鹽,樣樣都需要精打細算。
大城市機會更多的同時,生活壓力自然也更大,日常生活的成本也更高,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在這里,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朝破產(chǎn),命運起伏不定。
后世的情況是這樣,大明的情況也是這樣,古今都沒有太大區(qū)別,仿佛歷史總是在不斷地重復。
人們?yōu)榱松嫳疾?,為了家庭操勞,這種基本的生活狀態(tài)千百年來都沒有改變。
距離皇宮不遠的地方就是朱煐所居住的府邸所在的位置,那里很是安靜,仿佛與世隔絕一樣。高墻大院,朱門緊閉,偶爾有侍衛(wèi)在門口巡邏,顯得格外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