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年輕媳婦手里的簸箕“哐當(dāng)”掉在地上,她卻渾然不覺,只是喃喃道:“百畝?上田百畝?”
這不是夢話嗎?
要知道,在趙國治下時,武安城的百姓哪敢想“百畝田”的事?
那時,城郊的好地大半都攥在錢家這樣的豪紳手里。
尋常人家能有個畝薄田,就算是殷實(shí)戶了。
更多的人,不過是豪紳的佃戶或長工。
租種錢家的地,每年收成交三成租子是常例,遇著錢家“看收成好”,還會再加一成。
若是趕上災(zāi)年,地里收的還不夠交租,就得拿家里的糧食、布匹抵。
實(shí)在沒東西了,便得賣兒鬻女,或是去錢家做長工,累死累活一年,也就混個肚圓。
有個老佃戶,在錢家的地里種了四十年,如今六十多了,背駝得像張弓,家里祖孫三代擠在兩間破草房里。
最大的心愿,不過是能有一畝自己的地,臨死前能吃上一口自家種的粟米。
此刻聽趙誠說“每戶百畝”,他猛地捂住嘴,滿臉不敢置信。
看著那年輕英武的面容上,滿是認(rèn)真,這話也不像作假,他才艱難的咽了咽口水。
渾濁的眼淚順著皺紋往下淌,喉嚨里發(fā)出“嗬嗬”的抽氣聲,竟哭了出來。
“君上……您說的是真的?”
有個膽大的漢子,顫抖著聲音問道,“真能給咱分百畝田?”
趙誠點(diǎn)頭:“秦法之下,耕者有其田。
只要編入戶籍,按律納糧,這田便歸你們耕種?!?
“哇——”
不知是誰先哭出聲,緊接著,田壟間爆發(fā)出一片壓抑許久的嗚咽。
有年輕人大聲歡呼,有婦人抱著孩子抹淚,還有些老漢對著潤田機(jī)的方向,一遍遍地磕頭,嘴里念叨著“遇上好時候了”。
這片沉寂太久的土地上,第一次響起如此真切的、帶著希望的聲響。
而這個時候,一直站在一旁的王博縣令臉色卻是大變。
他眼睛一轉(zhuǎn),連忙說道,“君上,此事得徐徐圖之,恐怕不能一蹴而就啊?!?
這片土地,表面看是尋常農(nóng)戶的命根子,實(shí)則大半都攥在錢家手里。
錢家是武安城盤根錯節(jié)的豪紳。
自趙武靈王時便在此立足,靠著聯(lián)姻、放貸、勾結(jié)官吏,一步步吞下了城郊七成的水澆地,連洺水支流的灌溉渠,都得經(jīng)過他們家的田埂才能流向下游。
尋常百姓要么是租種錢家土地的佃戶,要么是替錢家打理田產(chǎn)的長工,一年到頭汗珠子摔八瓣,收成交了三成租子后,剩下的剛夠糊口,遇上天災(zāi)就得賣兒鬻女。
趙誠雖得封武安君,坐擁邯鄲以西百里封地,按秦制,封地內(nèi)的土地理論上歸其管轄調(diào)度。
可他初來乍到,要督造蒸汽器械,也沒急著處理此事。
是以這些日子,他只讓血衣軍守住工坊與要道,對地方田產(chǎn)暫未觸及,只暗中讓屬吏查訪各戶田契來源,尤其是那些“世代相傳”卻找不出原始文書的地塊。
王博之前在泥坑里哭喊“護(hù)田”,喊的雖是“百姓”,眼角余光卻瞟向人群外一個穿著錦緞短打的漢子,這一幕趙誠盡收眼底。
那漢子他也知道是誰,那是錢家的管家錢忠。
方才隊伍出城時,錢忠就偷偷塞給王博一個沉甸甸的錢袋,只說“君上若動了咱家的地,還望縣令大人多費(fèi)心周旋”。
王博本就靠著錢家舉薦才坐穩(wěn)縣令之位,每年還能從錢家的租子里分一杯羹,此刻自然坐不住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