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已然明白,朝廷此番科舉,絕非吟風(fēng)弄月、比拼詩賦門第的游戲。
不考作詩,不考作賦,也不看你家門背景。
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用最務(wù)實、甚至有些苛刻的標準,考校真正的實用之才。
有句話說得好,百無一用是書生。
此書生不是所有讀書人,說的就是以讀書人的身份自居,但又沒有具體貢獻之人。
可惜的是,如今大部分讀書人,都處于這個狀態(tài)。
張謙隨著人流再次踏入考場,心境卻比上午平和了許多。
中午短暫休息時,他與林清源等人略作交流,彼此印證之下,已知自己的帖經(jīng)部分至少無大錯。
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心態(tài)反而愈發(fā)沉穩(wěn)。
重新找到自己的座位,他將筆墨仔細放好,再次閉目凝神,排除雜念。
“鐺——”
清脆的鑼聲響起,劃破下午略顯沉悶的空氣。
“發(fā)卷!”
學(xué)官的聲音依舊冰冷。
考官們?nèi)允敲鏌o表情,卷子被迅速分發(fā)到每一位學(xué)子手中。
張謙深吸一口氣,接過卷子,目光第一時間投向卷首。
然而,映入眼簾的標題,卻讓他瞬間愣住。
只見卷首赫然寫著三個大字——《邏輯題》!
邏輯,這......這是什么?
‘邏輯’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個希臘詞,是舶來詞匯,大慶本土沒有。
李徹之所以還用這兩個字,就是不想讓學(xué)子們知曉這個詞的本義,從而推測出接下來幾道題的答題方法。
反正這幾道題都算是附加題,答不上也不影響成績,但答上了肯定會獲得更高的成績。
他強壓下心中的驚疑,急忙看向第一題:
點燃十支蠟燭,吹滅其中四支,最后還剩幾支?
張謙的眼睛瞬間瞪大,腦子里‘嗡’的一聲,整個人都傻了。
這......這算什么問題?!
十支蠟燭,吹滅四支,自然是剩下六支燃燒的,這有何疑問?
難道陛下和學(xué)官們連如此簡單的算數(shù)都會弄錯?
還是說,這其中隱藏著什么他無法理解的深意?
張謙的第一反應(yīng)是荒謬,甚至懷疑是不是卷子印錯了。
可抬頭四顧,只見周圍其他學(xué)子也大多面露愕然、困惑的神色,有人甚至開始抓耳撓腮。
顯然,大家的題目都是一樣的,完全超乎想象、脫離經(jīng)史子集。
考場內(nèi)原本肅穆的氣氛,瞬間開始躁動起來。
唯有那些巡場的考官和學(xué)官,依舊面無表情。
學(xué)官甚至出呵斥:“肅靜,安心答題,不會的就空著,看下一道?!?
張謙自然不可能輕易放棄,他繼續(xù)思考,將題目讀了一遍,又一遍,額頭開始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點燃十支蠟燭......吹滅其中四支......最后還剩幾支?”
字面意思簡單到令人發(fā)指,可正因如此,才更顯得蹊蹺。
這一刻,什么圣人之,什么經(jīng)義闡發(fā),似乎都派不上用場。
這等題目考驗的就是最原始的觀察能力,看考生能不能打破常規(guī)思維的能力。
在相隔數(shù)個考場外,林清源同樣看到了這道題,只是微微一愣,便忍不住笑出了聲。
上面考官看到這一幕,頓時瞪了過去。
但見林清源一邊看卷一邊笑,還以為這孩子被考瘋癲了,只是默默搖了搖頭,便不再理會。
林清源自然不是瘋癲了,恰恰相反,他之所以發(fā)笑,是因為在這道題上看到了自家?guī)煾傅挠白印?
鬼谷學(xué)派非儒非法,乃是縱橫家,而縱橫家最擅長的就是詭辯之術(shù)。
諸如戰(zhàn)國時期名家學(xué)派提出‘白馬非馬’的觀點,乃是師父最喜歡研究討論的話題。
而這道蠟燭題雖然詭巧,但比‘白馬非馬’還要簡單不少。
他從容地提起筆,在答紙上直接寫下‘四支’這個答案。
旋即看向下一題。
這一次,林清源笑得聲音更大了。
有趣有趣,這位陛下當真有趣,怪不得師父讓我等下山輔佐他。
若非知道不可能,林清源甚至?xí)岩桑@位陛下是不是自己的師伯、師叔?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