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農(nóng)歷12月31日,距離2026年元旦僅剩一天,劉建為院士終究還是沒能挺過來,于當日凌晨四時許逝世,享年87歲。
陳懷楚等人一直守在病床前,眼睜睜的看著劉建為院士安排好后事后,安詳?shù)拈]上眼眸。
在其去世后,中科大等離子所、中科院陸續(xù)發(fā)布訃告。
與此同時,關于劉建為院士逝世的消息,也很快就在官方媒體的報道下,宣布了出去。
“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廬州科學院等離子所主任劉建為同志因病癌癥晚期,醫(yī)治無效,于2025年12月31日凌晨4時13分在廬州逝世,享年87歲。”
“劉建為,1938年出生,男,漢族,生于甘肅,少年時期在莫高窟臨摹壁畫的經(jīng)歷,讓他立下為人類文明續(xù)火的宏愿。自195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作為我國磁約束核聚變領域奠基人之一,他先后擔任‘東方超環(huán)’east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中國組總工程師,帶領團隊創(chuàng)造多項世界紀錄……”
“劉建為同志愛國敬業(y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核物理行業(yè)學者,如今大多已成為可控核聚變相關領域研究骨干,他的逝世是我國科技界的巨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劉建為先生!他的精神將永遠伴隨著我們?!?
“劉建為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將于2026年元月6日上午9點舉行,按照他生前遺愿,喪事一切從簡?!?
整篇新聞遍數(shù)了劉建為院士的生平過往和經(jīng)歷,而當發(fā)出來后,迅速就在全網(wǎng)掀起了驚濤駭浪。
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頃刻間登上榜首,幾乎每一個看到這篇報道的人,全都懵了。
“劉教授去世了?”
“啊?我沒有看錯吧?劉院士怎么就突然去世了?”
“這可是咱們國內(nèi)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就這樣走了?”
“這兩年在劉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國內(nèi)的可控核聚變發(fā)展迅猛,連試驗堆都已經(jīng)開機運行,可以說快要看到曙光了,可劉教授卻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他一生都為了追求聚變的光芒,結(jié)果卻再也沒有機會親眼看到了。”
“送別劉爺爺!”
“劉爺爺怎么就走了啊,我們舍不得你!”
“難道是因為天上的太陽也需要守護者,所以帶走了我們?nèi)碎g逐日的夸父嗎?”
“爆哭!”
一位位網(wǎng)民留評論,表達著對劉建為院士的不舍和緬懷。
雖然很多人不知道劉建為院士,在此之前甚至大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可當知道他是我國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奠基人之一時,還是深切的明白他到底給國家?guī)砹硕啻蟮呢暙I。
對于這樣崇高的科學家,每個人都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
許多人開始搜尋劉建為院士的相關報道,有人找出了他年輕時的照片,也有人翻出了他曾經(jīng)在大漠接受采訪時的影像資料,也有一些他的學生站出來,訴說著劉建為院士為了可控核聚變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
不僅是在網(wǎng)上。
等離子所,所有研究員都心情悲痛無比。
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畢業(yè)后就來到了等離子所,跟著劉建為院士做研究,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劉建為院士都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們也都知道劉建為院士對可控核聚變和人造太陽,到底有著多么深沉的愛。
可如今,劉建為院士就這樣突然走了,一時之間誰都有些無法接受。
而這之中,最為傷心的,當屬于陳懷楚。
他在從醫(yī)院離開后,便一不發(fā),默默的回到了家中,還關閉了通訊,誰都無法聯(lián)絡到。
相比較于別人,劉建為院士和他的感情更為濃厚,他們兩人更像是亦師亦友的同志。他們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有著同樣的志向,在研究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兩人共同前行,情感已經(jīng)超出了血脈和同事的關系,更相當于信仰上的共鳴。
正因如此。
陳懷楚才會如此的備受打擊。
……
家中。
陳懷楚怔怔地坐在窗臺邊,默默的注視著天上的那一刻太陽。
程雨微回到家里,看到的就是這一幕,她眼中帶著一抹無法化開的擔憂。已經(jīng)三天了。
自從劉建為院士去世后,他已經(jīng)三天沒有說話,就這樣一個人靜靜的待著。
程雨微知道,陳懷楚是太過傷心了,他沒有人能夠傾訴,所以只能一個人承受著內(nèi)心的悲痛。
程雨微作為枕邊人,她雖然無法感同身受,但卻能夠體會到丈夫心中的難過與悲痛。
程雨微默默的放下背包,走到了陳懷楚的身邊,從身后抱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