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蘿卜一個坑。
像天華這么大的醫(yī)院,能拿到編制,相當于端了一個鐵飯碗。
增加一個組,意味著人事費用增加,編制要增加。
現在很多醫(yī)院都在精編人員,如今要增加編制,難度可想而知。
除了內部競爭之外,其他醫(yī)院有想法更進一步的醫(yī)生,也是通過諸多關系,看能否有機會站一腳。
趙原與江靜接觸過幾次,對他的水平有所了解。
雖然距離副主任醫(yī)師還差一點,但在資深主治當中,屬于很拔尖的水平。
以趙原和江強的關系,江強給他打了招呼,自己就不可能拒絕此事。
而且,從長遠發(fā)展來看,江靜跟自己的關系密切,自己與江氏門生的關系也變得更為緊密。
在醫(yī)院體系奮斗,人脈資源很重要。
趙原知道治療八組的意義。
這是謝長天在給他打造班底呢。
組員選擇誰,不選擇誰,都是有講究的。
按照趙原的想法,成員肯定要以年輕人為主。
年齡太大,資歷高的,不一定服從管教。
而且,他們的習慣、能力、水平都已經有風格。
趙原希望自己的隊員可塑性更強,能變成跟自己類似的風格,成為外科的多面手。
經過一番研究,治療八組的成員定下了。
治療組長是趙原。
此外,副組長是普外轉入急診外科的主治醫(yī)師秦怡,另有從南協(xié)跳槽而來的主治醫(yī)師江靜以及趙原的御用工具人孫良。
護士中心配備了以白露為主的四人團隊。
據說,這是白露主動申請的。
在編人員為八人,還有張欽墨、劉帥等編外的住院醫(yī)構成。
工作內容與其他七個小組不太一樣。
以急診外科作為窗口科室,收治高危難度的疾病。
相當于戰(zhàn)場上的偵察隊,或者特種部隊,只啃硬骨頭!
在很多人看來有點難以置信,讓這么年輕的團隊治療危重病人。
不過,大家也看出其中的關鍵。
醫(yī)院有意要將趙原培養(yǎng)成一個標桿和旗幟。
既然要培養(yǎng),肯定是要給難度的。
不然跟躺平有什么區(qū)別呢!
趙原在諸多領域已展現出了處理四級手術的能力。
醫(yī)院圍繞趙原進行大膽嘗試。
盡管“增組”低調進行,但還是引發(fā)了熱議。
“聽說沒?趙醫(yī)生不擔任住院總,是去帶組了?!?
“那豈不是搖身一變成為趙組長了嗎?”
“趙醫(yī)生的職稱還是住院醫(yī),竟然開始帶組,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職稱是虛的,要論文、要關系、要年限!急診外科的治療組長,要的是能打硬仗,趙醫(yī)生完全符合要求?!?
“之前很多人都抱怨天華不提拔年輕人,不注重年輕人的培養(yǎng)。結果天華這么做,直接扇了那些人的臉??!”
“別怪醫(yī)院不重視你。真要讓你帶組,你有底氣嗎?”
急診外科成立治療八組宛如一陣旋風,在住院醫(yī)生中掀起了波瀾。
對年輕人而,這是巨大的鼓舞。
只要有才華,天華會給你提供足夠大的舞臺。
被遺忘在角落的住院醫(yī),看到了燈塔,看到了希望。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