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能不憶江南?
惜春祖籍金陵,但生平從未踏足江南,亦不知書上所說江南美景如何之美。雅*文**情*首*發(fā)
她曾在黛玉的畫筆下見過江南的風(fēng)景人文,可惜紙上所見,豈有置身其中來得讓人震撼?青梅如畫,碧柳如絲,果然讓人如臨仙境。
扶靈回鄉(xiāng)的賈家一干人,抵達江南時,正是春光爛漫的好時節(jié)。
不過,他們并沒有心思欣賞美景,而是先將送回故鄉(xiāng)的棺木一一入土為安。連登門拜見并上香送葬的林睿等人都不曾好生招待,賈璉連聲賠罪。
賈代善、賈母、賈赦前妻李氏、賈敬、賈敬夫人、賈珠、賈蓉、秦可卿等,皆在其中。
當(dāng)初在長安城中送殯時,因長安城距離金陵數(shù)千里之遙,故皆寄存在鐵檻寺,直至今日扶靈回鄉(xiāng),方全部送回金陵原籍。
賈代善早已入土,賈母自是隨之,后者隨著前者,吉穴早有,一切順理成章。
賈敬既逝,那么就該為他點上好風(fēng)水之穴,然后賈敬夫人隨之。
彼時講究葬入祖墳,尤其是仕宦大家,然,葬入祖墳,皆是女婦隨夫,若夫君未死,棺木便得寄存在寺廟,等到夫君死后,其夫君擇穴,方能與之同葬一穴,入土為安,若是夫君先死,自然先入土,倒是不必寄存于寺廟。
故,賈母不必說,賈敬夫婦和賈蓉夫婦亦很快便即安葬,賈珠也已點了一處入土,獨賈赦健在,賈政流放未死,李夫人和王夫人的棺木便在當(dāng)?shù)負(fù)窳艘凰聫R寄存。
人死為大,賈赦和二房雖有嫌隙,此時卻未以王夫人有罪,斷其安葬祖墳。
寶玉對此懵懵懂懂,寶釵心知肚明,感激不盡。
若族中老人提出,有大罪者不得入祖墳,其實是很理所當(dāng)然的一件事,賈赦并沒有這么做,依然允許賈珍王夫人等進入祖墳,實是天大的恩情。
諸事完畢,送走林睿等人,寶釵忙叫寶玉給賈赦磕頭道謝。
賈赦擺了擺手,和顏悅色地道:“人都不在了,何必對舊事念念不忘?世上本就講究人死為大,我雖為人有些糊涂,卻不會糊涂在此。圣人隆恩,咱們家的舊宅子未曾入關(guān),你們璉哥哥和璉嫂子早就打發(fā)人提前來收拾妥當(dāng)了,跟在京城府里一般,各自安住罷。”
寶釵終于放下了一顆心,極口道謝,滿臉都是敬重之色。她最擔(dān)心的就是自己夫婦回到金陵后,沒有地方可去。賈母當(dāng)初給寶玉置辦的田莊也好,房舍也罷,因為當(dāng)初想著得林家照應(yīng),故皆在京城,不在金陵,而且以當(dāng)初的景況,賈母一位老人亦難在千里之外的金陵買房置地。現(xiàn)今賈赦對他們已有了安置,寶釵怎能不為之感激?
李紈母子并趙姨娘母子亦是感激涕零。他們兩個孩子皆比寶玉年幼,雖各自有差事足以養(yǎng)得活自己,卻無力抵擋其他人家的欺侮,有了賈璉庇佑,那便不同了。
賈赦話題一轉(zhuǎn),道:“不過,大房二房早已各自生活,我養(yǎng)你們倒無二話可說,只我自己無能,全靠璉兒奉養(yǎng),咱們家已是這樣了,日常衣食沒有再由他供養(yǎng)的道理。因此,家里的祭田我做主,分給你們每人一些,各自過活罷,莫從公中出了。”
趙姨娘心里不滿,卻見賈蘭忙道:“大老爺說得極是,我們都已年過十五,不必再依靠大老爺過活了。只是還請大老爺替我們尋些差事才好?!?
又見賈環(huán)也出口贊同,他私下得了賈赦一些東西,又分了賈母的二三千梯己,足夠生活,趙姨娘只得不甘不愿地同意。對于她是否心甘情愿,上至賈赦,下到蘭環(huán),皆不在意,畢竟她只是個姨娘,又不是正經(jīng)主子。
李紈點頭贊同,她的嫁妝和梯己都在,當(dāng)初婚嫁之時,田莊多在金陵一帶,京城地不多,且多為權(quán)貴所有,他們李家并無,所以此時不必奉養(yǎng)任何人,很夠他們母子過活,再加上祭田的收入,大約還能攢下不少錢,給賈蘭做日后打點、娶親之用。
賈赦一擺手,道:“放心,等你們出了孝,我自會按著你們的心意給你們找差事,現(xiàn)今守孝,就在家中讀書罷,橫豎暫且不缺你們賺的那幾個錢使。”賈母仙逝,寶玉、賈蘭和賈環(huán)守孝皆不多,一年足矣,然王夫人喪命,寶玉和承重孫賈蘭須得守孝三年,賈環(huán)雖是庶子,卻也是王夫人的兒子,也得三年,所以找活一事至少得二年后了。
眾人躬身應(yīng)是,無有不妥。
賈璉和竇夫人婆媳二人相視一笑,賈赦沒有因賈政一房而記恨,著實不錯。
其實他們都不知道賈赦雖然糊里糊涂,說起場面話、做起場面事從來都不含糊,只是他為人昏聵,貪杯好色,便是曾有好處,也都在這些壞處下黯然無光了。
于是,各自安居下來。
賈珍已死,賈蓉?zé)o后,且寧國府罪在謀反,故賈赦抵達金陵后,族老便商議定了,請賈璉做族長,料理族中大小事務(wù)。
如今的賈家,只有賈璉一脈風(fēng)光正好,族中誰都不是傻子。
背靠大樹好乘涼,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