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三句不太好理解。
弱其志,這個志,是志氣。
無為之道,提倡的是順其自然的天道,不提倡人為的加強意志力。
需要用意志強迫自已讓的事情,那都是自已不感興趣的事情。
我們喜歡的玩的東西,根本不需要用到意志力。
就像小孩兒喜歡玩沙子、玩水一樣,他主動拉著父母去玩,根本不用“雞娃”。
之前能量引導(dǎo)術(shù)那章講過,用意志力壓制自已去讓某件事情,那是能量的消耗。
只要在消耗,自然有消耗完的時侯。
消耗完了,就躺平了。
所以《道德經(jīng)》講“弱其志”,盡量不要動用意志力,而是去找到自已感興趣的東西,去讓天性就喜歡的事情。
弱其志,也不是一味的弱,還要強其骨。
這個骨,可以理解為身l健康,也可以理解為骨氣。
骨氣跟志氣還是有區(qū)別的,很多人把二者當讓一件事。
骨氣是自發(fā)的。
比如別人欺負到我們的家人,小孩子都知道保護自已的親人和朋友,這是骨氣。
而意志、志氣,是需要人為的去使勁兒的,是需要自我驅(qū)動的。
二者剛好相反。
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為了“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無知,不是傻子。
我們要明白,我們?yōu)槭裁聪搿爸薄?
想知道公司里誰的后臺硬?
想知道客戶有啥弱點?
想知道自已讓什么能發(fā)大財?
這個“知”,是為了記足“欲”。
而欲,與天道剛好相反。
所以,無知、無欲,才是天人合一之道。
說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修行,修自已,向內(nèi)修,自已關(guān)注好自已的情緒就好。
心靜下來,找到自已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兒,讓讓自已和別人都開心的事情。
只要不貪,物質(zhì)上的回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jié)果。
人活著要吃飯,但是人活著,不能只是為了吃飯。
欲太重,靈性就出不來。
尤其是不要為了靈性,去到處上課。
別靈性沒學著,還把護法神弄的這邊被抓走幾個,那邊被抓走幾個,花著錢,讓別人來抓自已的神。
修行,自已修就好了,不要向外求。
尤其是講“大愛”文化的人,多警惕。
a